虫草的功效与作用适合哪些人?
虫草的功效与作用适合哪些人?
2022年4月9日
冬虫夏草鉴别方法|如何辨别人工种植虫草和各种加工假虫草等
冬虫夏草鉴别方法|如何辨别人工种植虫草和各种加工假虫草等!
2022年4月11日

回答:是!

冬虫夏草又简称”虫草”,产于青藏高原上,是麦角菌科真菌(虫草菌)侵入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体内后形成的虫菌复合体(虫草)。

性状鉴别:

冬虫夏草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。虫体似蚕,长3~5cm,直径0.3~0.8cm;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,有环纹20~30个,近头部的环纹较细;头部红棕色;足8对,中部4对较明显;
质脆,易折断,断面略平坦,淡黄白色。子座细长圆柱形,长4~7cm,直径约0.3cm;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,有细纵皱纹,上部稍膨大;质柔韧,断面类白色。气微腥,味微苦。杂多高海拔野生冬虫夏草具有菌菇味。

冬虫夏草是不是药?
冬虫夏草是不是药?

药用价值:

冬虫夏草是中国特有的名贵滋补强壮中药,其特点为温性缓补,适宜免疫力低,体弱多病及诸虚百损的人群,也可作为强身健体、平时滋补之用。医学经典记载:“冬虫夏草甘平,保肺,益肾,补精髓,止血,化痰,滋补强壮、止劳咳,治隔症,皆良”,“专补命门、治诸虚百损”,对心脑血管疾病、肾脏疾病、肝病、呼吸系统疾病及抗肿瘤等方面有一定疗效,对肺癌细胞和淋巴瘤有抑制作用,可作为抗肿瘤的辅助用药,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,增强抗病能力。综上认为冬虫夏草对抗菌,免疫功能有改良,对心血管系统,抗肿瘤等有一定作用。适宜范围:高血脂、高血压、动脉硬化、肺结核、久咳不止、慢性支气管炎、气喘胸闷、肾功能衰竭、肾亏、性功能低下、阳痿、遗精、 盗汗、腰膝酸痛、月经不调、慢性肝炎患者。及产后久虚不复、神经性胃痛等。

冬虫夏草食用方法有哪些?材料简单、见效快的虫草食谱请收藏!

历史考证

公元710年,金城公主嫁到西藏,将《月王药诊》译成藏文,它是现存最早的藏医学著作。

首次记载冬虫夏草功效:治肺部疾病。

公元780年,《藏本草》中也记载了冬虫夏草。“润肺、补肾”的功能。

公元1615年,明朝内府大御医、著名医学家龚延贤的《寿世保元》中记载:“冬虫夏草,味甘性温,虚劳咯血,阳痿遗精。”

公元1694年,清朝汪昂的《本草备要》记载:“冬虫夏草,甘平,保肺益肾,止血化痰,止痨嗽。”

公元1757年,清朝吴仪洛在《本草从新》中,记载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,云其“甘平入肺、肾经。保肺、益肾、止血、化痰、止劳嗽”。

公元1765年,清朝医药学家赵学敏《本草纲目拾遗》记载:“冬虫夏草性温暖,补精益髓,此物保肺气。”

2003年,“非典”肆虐,钟南山院士在人民大会堂对“冬虫夏草”的价值给予了肯定,“有条件的吃点冬虫夏草,没条件的吃板蓝根”。

冬虫夏草的药用功效及食用方法
冬虫夏草的药用功效及食用方法

冬虫夏草的药用功效及食用方法

冬虫夏草作为食药用价值极高的真菌,搭配不同的材料治疗不同的病症,以下介绍几种冬虫夏草的功效及食用方法:

(1)冬虫夏草3~9g,水煎服,每日2次,治虚劳咳嗽、遗精、盗汗、贫血。

(2)冬虫夏草90g,泡在白酒500ml内,十日后用,日服2次,每次15ml;治腰膝间痛楚。

(3)冬虫夏草、白芨、贝母各9g,沙参、百部各6g,共研细末,炼蜜丸,每丸重9g,日服2次,每服1丸;治肺结核。

(4)冬虫夏草炖鸡,为滋补剂。 

(5)治慢性肾功能衰竭、慢性肾炎、病后体虚、感冒及习惯性感冒预防,冬虫夏草5~9g,煎汤,连渣服,日服2次,2月为一个疗程。 

(6)治肺结核咳嗽,咯血、老年虚喘。冬虫夏草30g,贝母15g,百合12g,水煎服,每日1剂。 

(7)治肺虚气喘。蛤蚧一对,人参30g,冬虫夏草60g。蛤蚧涂上酒和蜜,炙热,与人参、虫草共研末。每服5g,日服2次,温开水下。 

(8)治肾虚气喘。胡桃肉50g,冬虫夏草10g,水煎连渣服,每天1剂,早晚分服。

(9)治骨结核。瓜子仁,冬虫夏草10g,桔梗各3g,薏仁9g,桃仁6g,牡丹皮4g,水煎取汁,日服3次,饭后饮下。

(10)治白细胞减少症。补骨脂12g,冬虫夏草10g;水煎服,每日1剂,早晚2次服用。 

(11)治再生性贫血。牛髓、山药各400g,冬虫夏草、胎盘粉各50g,蜂蜜500g;共捣烂和匀,隔水炖30分钟。每服2汤匙,口服2~3次。 

(12)治斑秃。冬虫夏草30g,破故纸24g;上2味浸入白酒200ml中,1周后即用浸液搽患部, 每日3次。

参考文献

[1]刘波.中国药用真菌[M]. 山西人民出版社,1984. 

[2]应建浙,卯晓岚,马启明等.中国药用真菌图鉴[M],第一版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87.

[3]戴芳澜.中国真菌总汇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79.

[4]邓叔群.中国的真菌[M].北京:科学出版社,1964.

[5]徐锦堂.中国药用真菌学[M].北京医科大学,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,1997. 

[6]肖林溶,林莉,杨瑞英,严婉筠.菌类本草[M].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,2003. 

[7]林晓民,李振岐,侯军.中国大型真菌的多样性[M].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5. 

[8]林树饯.中国药用菌生产与开发[M].中国农业出版社,2000.